培養跨領域人才 「生醫理工學院」成立
公告單位: 秘書室第一組
發表時間: 2014-01-14
為培養跨領域優秀人才,帶動台灣生醫產業發展,中央大學宣布成立第八個學院-生醫理工學院,整合一系四所,將在今(103)年8月正式對外招生。該學院延攬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彭仲康教授領軍,以「破壞性創新」逆向操作,希望優先帶動國內生醫產業,為學子創造就業之藍海,讓教學、研究和產業得以三頭並進,打造台灣新一波契機!
順應潮流 配合國家整體發展
在教育部的核定下,中央大學整合現有「生命科學系」、「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」、「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研究所」、「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」和「跨領域轉譯醫學研究所」等一系四所,正式成立「生醫理工學院」,在既有的紮實基礎之下,更上一層樓。
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表示,成立「生醫理工學院」乃是順應國家發展潮流,行政院於2012 年10 月公開宣示,將推動第二期大型重點計畫「生技產業起飛行動方案」,全力發展生醫等相關產業,中大掌握這一波發展契機,希望培養跨領域之人才,全力扶植台灣的生醫產業發展。
周校長說,醫療照護產業是一個跨領域且整合度相當高的產業,與國民健康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,考量到產業的整體需求,因此生醫理工學院的課程設計從「產業端」回推到「課程端」,希望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,能適時地與產業結合,支持整個產業發展,形成良性循環,貢獻台灣經濟,乃至影響全世界!
鮭魚返鄉 國際名師貢獻台灣
生醫理工學院大師雲集,除現有中央研究院院士黃鍔、國家講座主持人李弘謙、認知與神經科學所洪蘭所長等名師之外。更延攬到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彭仲康教授擔任創院院長,彭教授願意放棄美國高薪全心投入,從民國101年8月起受聘擔任生醫理工學院籌備處主任,帶領生醫理工學院創院維艱,「從無到有」,精神可嘉。
彭仲康教授為一統計物理學家,深具國際學術威望,目前已發表超過150篇論文,被引用超過1萬4千次。他是美國國衛院國家級複雜生理訊號資料庫(PhysioNet)的創辦人。過去十年,與產業界密切合作,其發明及相關專利已有21項技術轉移給業界,並有2項通過 FDA 許可應用於臨床。去(2013)年2月更獲得哈佛醫學院教學醫院BIDMC的技術轉移中心頒發的十年創新獎 (2002-2012 Innovator Award)
在他的強力號召下,連帶地產生「磁吸」效應。延攬到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徐沺教授鮭魚返鄉,徐教授是一位全球知名的發育與癌症生物學家,他在鋅指(zinc-finger)修飾DNA結合蛋白的研究成果,有兩篇論文發表於頂尖期刊《自然》;他同時也是國際研究人類疾病之系統生物學的先鋒,傳統殺死癌細胞的「癌症戰爭」,歷經四十多年爭戰未能完全奏效,徐教授選擇另闢蹊徑,以系統生物學全新觀點,審視整個身體對患病組織的反應,可望將生醫理工學院之研究推向世界最前端!
破壞性創新 優先帶動國內產業
面對大學生「畢業即失業」之窘境,彭仲康院長以長遠的眼光,大膽提出「破壞式創新」思維,希望優先帶動國內產業發展,為學子開創就業之藍海。除整合校內單位,與全國各大醫院合作之外,更積極與產業界合作,對象包括神達電腦、宏達電、台達電、宏碁電腦、聯發科、鴻海、神隆和順天堂等知名企業;另建立跨國合作關係,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、英國倫敦大學合作,與世界一流的研究接軌。
彭院長強調,以全球觀點來看,現代醫學正處於「一個最好的年代,也是最壞的年代。」隨著不斷增加的醫療保健成本,未來數十年間全世界所有發展中國家,以及已開發國家包括台灣在內,都將面臨相當大挑戰。台灣的醫療照護優於中國大陸,這是我們的優勢,如能把握契機,有效提出全球性解決方案,不僅能有效降低社會福利支出,更能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。
他的觀察,未來醫療照護產業將「由集中走向分散」,以醫院為中心的醫療模式,改為以地方診所或病患居家為主的醫療模式。因此生醫理工學院著手的破壞性創新有兩大方向,一是開發「低成本」的創新醫療技術,二是推動「預防醫療」的創新技術。將以跨領域之教學方法培育廿一世紀之生醫人才,幫助學生成為學用合一之人才,造福人類社會。
文/陳如枝
相關連結:http://sec.ncu.edu.tw/news/headlines_content.php?H_ID=1484